發布日期::2018-01-09 15:39:37 作者:admin
隨著國家對信息安全工作重視程度的日益提升,以及企業自身對信息安全管理要求的不斷提高,不少企業已開始通過建立一系列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、實施必要的技術手段等方式來加強企業的信息安全。但在運行了一段時間后,管理者不禁要問,采取的這些控制措施是否仍然有效?需要持之以恒去做的工作是否還在不斷有效地進行著?而解決這些問題,需要通過目標管理和信息安全管理有效性測量的有機結合來實現。
現代管理學之父——彼得·德魯克說過,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標,而是相反,有了目標才能確定每個人的工作。所以,“企業的使命和任務,必須轉化為目標”,如果一個領域沒有目標,這個領域的工作必然被忽視。信息安全管理也如是,企業的信息安全需要每個人的參與,管理者應該通過目標對下級進行管理,當企業高層管理者確定了企業的信息安全目標后,必須對其進行有效分解,轉變成各部門以及各個人的分目標,管理者根據分目標的完成情況對下級進行考核、評價和獎懲。這樣就能夠使人們用自我控制的管理來代替受他人支配的管理,激發人們發揮最大的能力把安全做好。
首先,在策劃信息安全管理體系時,要明確信息安全的管理目標。其剛性要求來自國家的法律法規以及客戶的要求,企業自身的要求則是彈性要求,重在與公司業務目標的結合。目標的制定要遵循“科學性、可操作性、預見性和可量化性”的原則,對目標進行分解時,要綜合考慮風險評估的結果與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的要求,既不能“遙不可及”也不能“觸手可及”。隨后,明確測量指標、測量方式、數據來源、負責人以及測量頻度等內容,以便為收集數據打下良好的基礎。
其次,在實施信息安全管理體系時,要確保所收集數據的真實性。在相應負責人提供數據的基礎上,由匯總數據的信息安全專員或組(根據企業的信息安全組織結構而定)進行數據的抽樣確認,以確保數據的真實可靠,為隨后數據分析結果的準確性提供保障。
第三,在監視和回顧信息安全管理體系時,對數據進行分析并評估報告結果。對數據進行分析時,分析的內容隨企業的關注點不同而有所不同,一般包括測量指標的達成情況、現有控制措施是否有效、指標制定的合理性、風險狀態的趨勢預測等內容。隨后形成分析報告提出改進建議,并通過內部審核、管理評審等活動評估有效性測量方法的合理性,測量結果的有效性,以及改進建議的適宜性。
最后,在維護和改進信息安全管理體系時,對評審通過的有效性測量改進內容制定改進方案并加以實施,在適當時候進行改進結果的驗證確認,以不斷完善信息安全管理的有效性測量,為企業信息安全管理目標的合理設定與達成提供有利保障。